1月8日,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微信公眾號消息,在由該學會主辦的“2022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”上,食品安全與健康九大熱點發布,包括預制菜、海克斯科技、土坑酸菜、雪糕、醬油等,陳君石、孫寶國等來自食品界的院士及專家學者對熱點話題進行科學解讀。
熱點1:預制菜——資本狂熱追逐下的冷思考
預制菜成為當前備受消費者青睞的食品品類,推動了消費方式從“菜籃子”向“菜盤子”轉變。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、大連工業大學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朱蓓薇認為,預制菜行業仍然存在安全風險和供應鏈建設等問題,亟須通過夯實科學根基,實現創新突破。預制菜產業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依靠科技創新,打造預制菜“美味+健康”雙導向發展模式。行業須腳踏實地、修煉內功才能行穩致遠。
熱點2:海克斯科技——食品添加劑再度被妖魔化
2022年下半年,有短視頻平臺博主發布用食品添加劑勾兌制作食品的視頻,提到“海克斯科技”“科技與狠活”,意指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食品,引發熱議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、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表示,食品添加劑不等于非法添加物,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,合理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劑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。同時,他建議加強網絡監管,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。食品企業要從自身做起,夯實產品安全與健康的科技內涵。各方應持續加強科普宣傳,引導消費者科學理性認知食品添加劑,不信謠不傳謠。
熱點3:土坑酸菜——產業鏈安全不能有“坑”
2022年央視3·15晚會曝光了湖南岳陽君山區、華容縣5家蔬菜加工企業收購、生產的“土坑酸菜”衛生狀況堪憂。一些企業還為方便面企業代加工酸菜調味料包。該事件也讓酸菜生產加工行業因此遭遇重創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常務理事、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單楊表示,酸菜的加工不僅有巨大市場需求,也是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重要方式。行業需要改變與提升,要從源頭建立起嚴格、可追溯的安全體系;引導酸菜生產經營企業加速運用現代科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;加快標準體系建設,為行業發展保駕護航。將食品安全責任主體落實到企業,將產業鏈風險防線移至前端。讓食品安全不再有“坑”。
熱點4:金銀箔粉——食品“鑲金鍍銀”不可取
刷上金粉的冰激凌、用金箔裝飾點綴的蛋糕一度成為一些商家吸引消費者眼球的賣點。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,金銀箔粉不是食品添加劑,不能用于食品生產經營。為遏制“食金之風”,市場監管總局、國家衛生健康委、海關總署聯合下發通知,叫停含金銀箔粉食品的生產、進口與銷售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表示,含金銀箔粉的食品一般不會對消費者健康造成危害,但同時也于人體健康無益。金銀箔粉不是我國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,也不是食品原料。食品生產經營者不應生產、經營、進口含金銀箔粉食品。消費者也要樹立理性消費觀念,拒絕消費含金銀箔粉的食品。
熱點5:大食物觀——未來食品發展的重要依托
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、江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堅認為, 大食物觀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客觀要求,有助于全方位、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,鞏固與完善我國可持續食物供給系統。大食物觀順應了人民群眾食物消費結構變化,落實大食物觀,根本出路在科技。食品行業應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創新研發、謀劃未來食品的安全風險管理、加強對大食物觀的科學解讀,推動大食物觀在食品行業的創新實踐。
熱點6:雪糕不融——施了“法術”還是被誤解?
雪糕是消費者夏季普遍食用的冷凍飲品之一。2022年的夏天,被網友質疑“熱不化燒不化”的雪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。
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冷凍與冷藏食品分會副理事長、江南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范大明認為,判斷雪糕融化速度,需要綜合考慮溫度和雪糕總固形物含量等多重因素。卡拉膠、海藻酸鈉、瓜爾膠、刺槐豆膠等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允許使用的增稠劑,可在雪糕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。企業需自覺履行食品安全主體責任,同時各方應加強對雪糕的科普傳播。消費者選購雪糕時應注意外包裝和貯存溫度,食用時應注意食用時間和食用量。
熱點7:醬油“雙標”——食品難道真有國民差異?
2022年,“海克斯科技”“科技與狠活”相關話題備受熱議,也引發一些關于醬油“雙標”的討論。
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、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李寧認為,各國標準管理側重點有所不同,炒作“雙標”既不合理,也無意義。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框架、制定原則、管控對象與國際基本一致,并根據我國國情確定各項標準,能夠有效保障我國食品安全。按照標準生產的產品,不論添加還是不添加食品添加劑,都是安全的。各方應共同努力,加強科普,幫助消費者理性看待食品消費上的差異,提升識謠防騙能力。
熱點8:吃(Yang)了么?——疫情防控新階段的飲食健康
感染新冠病毒后如何吃得更健康?對于這一問題,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表示,抗擊新冠疫情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的重大挑戰。倡導平衡膳食、合理搭配是筑牢人體免疫的重要因素。以消費者健康需求為己任,以國家政策為導向,食品產業應提供富含營養、美味、多元化選擇的食品,應用具天然、健康特征的功能物質和原料,創制滿足不同消費人群需求的新型健康食品。
熱點9:“限包令”落地——食品過度包裝有了“緊箍咒”
商品過度包裝“頑疾”是人們持續關注的話題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2021年9月發布新修訂的《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》強制性國家標準,將于2023年9月起實施。為讓月餅、粽子包裝“瘦身”和“輕裝上架”,市場監管總局(標準委)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2022年制定發布了《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》(GB 23350-2021)國家標準第1號修改單,于2022年8月15日正式實施。
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、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羅云波表示,法規標準的修訂與實施有助于減輕消費者負擔,引導綠色生產,也有利于實現政府部門的有效監管。生產企業應提高認識,主動作為,履行好社會責任,盡早貫標、用標和達標,向市場供給更高質量、更加綠色環保低碳的產品。